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集中联建点危房改造成果 摄/蒲苏毅
自2021年以来,北碚区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围绕农房安全和品质提升,加快实现农民居住形态、农村发展质态同步升级,逐步探索出“抓统筹协调、抓动态监测、抓程序标准、抓督促指导、抓政策公开、抓资金保障、抓整改落实”七步工作法,让“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成为幸福实景。
今年8月,该区“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案例,被国家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选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也是全市唯一选入全国“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工作成效及典型案例”。
动态监测 让“危改”看得见、管得好
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社会关心、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是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居住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但在动态监测过程中,面对有限的人力、物力,精准识别改造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其精准性,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为下好危房改造工作“先手棋”,北碚区创新识别举措,健全识别机制,堵塞识别漏洞,构建“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协同联动,健全“户申请、村级评议(公示)、街镇审核(公示)、区级审批”的精准识别机制,做到“应改尽改”。上下联动,区级部门识别农户身份,街镇核实住房情况,建立并动态更新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台账,做到“应纳尽纳”。
同时,强化监督。通过畅通监督渠道,及时将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的对象信息在政府网站予以公示,公开举报电话,凡疑必核、凡错必纠,做到“阳光操作”。
制定标准 让“危改”强保障、有质量
“过去的老破小变成了现在的新房子,这可是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实事哩。”说起新变化,三圣镇春柳村村民满意得不得了。
农村危房改造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自2021年新一轮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北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标准”文章,落实改造标准、补助标准、宣传标准相统一,赢得群众满意和点赞。
具体实施中,统一申报条件、改造程序、质量要求等标准,开展农房建设培训,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改造前后房屋安全性检测、竣工验收等工作,形成“政府+专业团队”模式,为基层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资金是危改的重要保障,该区采取财政补助、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从补助标准上保持政策统一性和连贯性,做到公平公正。
同时,通过宣传增强群众危房改造的机遇意识和时间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农户建设体现地域和农村特色的房屋,提升农房风貌品质,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结合。
从破旧的“危房”到结实的“安居”,从冷清的“忧居”到温暖的“优居”……
如今,北碚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还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您即将离开“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官网网站”